close

2015-11-23 12:04:33 聯合新聞網 吉家網不動產_李同榮

 

對於「空屋移轉社會住宅」與「房價所得比8倍以下」兩大住宅政策,如同一篇不可能達成的學術論述 圖/報系資料照

選舉一到,兩黨支票越開越大。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提出住宅政策,不但要在四年内累積社會住宅量體達40萬戶,且計劃將大台北房價所得比要降到八倍以下。這張政策支票開得比民進黨大,到底會不會成為選舉口號,引起全台選民關注。

兩黨的住宅政策不能像一篇華而不實的學術論文

針對朱立倫所提住宅政策個人下了一個結論是:華而不實,是一篇不可能實現的學術論文。之前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所提的住宅政策相當模糊,對20萬社會住宅的執行細節交待不清,而現在國民黨朱立倫提出的住宅政策更是華而不實,在此分別針對朱立倫的「空屋移轉社會住宅」與「房價所得比8倍」兩大住宅政策,提出個人的看法:

朱立倫如何讓大台北房價所得比降至8倍以下?

台北市平均房價1700萬,家庭可支配平均所得129.26萬,所得比13倍。要讓台北房價所得比由13倍以上降到8倍以下,到底是要打房價還是要提升國民所得?我們來試算一下:

一丶若房價不動,就要大幅提升家庭所得:

1700萬/8

=212萬所得(應該達到的所得),(212萬-129.26萬)/129.26萬%=64%,所以平均家庭所得要提升64%,換句話說4年後每戶家庭的可支出所得會增加64%,達到每戶212萬的平均所得,在政府16年來平均薪資所得原地踏步的情況下,朱立倫要在四年內就能提升64%,除非有盂蘭神功,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。

二丶若所得仍然維持不動,那就一定要大幅降低房價:

129.26萬x8

=1034萬(應該達到的平均房價),(1700萬-1034萬)/1700萬=39.16%,則房價必須跌39.16%,加上近一年來大台北房價已經跌幅近8%,這樣幾乎是腰斬一半的跌幅,不要說房地產市場是否受得了衝擊,金融市場恐怕先要預演一場「2012」的災難片。

房價所得比不是房價漲跌的唯一偵測指標,它突顯房價與所得的不合理比例,更突顯台灣家庭所得十六年來原地踏步的困境,就算未來政府控制房價跌幅在20%,家庭所得也要同步提升35%,就算控制房價跌幅達30%,家庭所得也勢必要同時提升22%以上,這種政見實現的難度很高。未來政府施政的重點,應放在提升經濟景氣,開放多元投資,創造公平競爭環境,才能真正提升國民所得。

空屋市場移轉為社會住宅,真如小學生的填充題一樣簡單?

朱立倫的社會住宅政策,主張透過擴大租金補貼、轉化閒置空屋及多元興辦等方式,可以在4年內達成20萬戶社會住宅量。朱立倫解釋,擴大弱勢租金補貼部分,每年可滿足7.6萬戶弱勢家庭需求,有配偶且無自有住宅的弱勢青年,最高每年5萬元的租金補貼。4年內,就可達到每年照顧10萬戶弱勢和青年人。此外,朱立倫也提到大台北地區空屋有29萬戶,政府可以利用租稅誘因,讓屋主釋出閒置空屋作為社會住宅,租金優惠青年,約6萬多戶,短期健全租屋平台,長期則成立行政法人專責辦理。他保證,4年內總共可累積20萬戶的量體。

針對空屋透過租稅補貼就能移轉滿足社會住宅需求,認為是天方夜譚,個人也曾專文提出三大質疑:

1. 空屋轉移社會住宅,與現行失敗的租屋平台有何兩様?政府應先檢討租屋平台失敗的主因。

2. 空屋的空間坪數較大居多,能確實吻合弱勢需求嗎?

3. 要出租者就不會想儲屋,要儲屋者就不會想出租,政府真正了解空屋者的心態嗎?有配偶青年每年最高補貼5萬,每月補貼4千元,與現行租屋平台有何不同?

對於「空屋移轉社會住宅」與「房價所得比8倍以下」兩大住宅政策,如同一篇不可能達成的學術論述,我們贊同巢運所提,租金補貼與獎勵空屋釋出並不比社會住宅便宜,因為社會住宅有長期的租金收入,房地產權乃政府所有,只要與民間合作開拓財源,就能創造三贏,對租屋者也較有穩定的安全感,政府無論是租金補貼還是愛心房東,勢必難有較大成效。

原文網址:http://house.udn.com/house/story/5920/133199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O 的頭像
    TO

    不動產資訊

    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