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09月11日 13:57 【時報記者郭鴻慧台北報導】

台灣近年來掀起到海外買房熱潮,亞太國際地產建議消費者前往海外購置不動產,最好以「匯、賺、前」3大方向來盤點,如此才能保障自身在海外購屋的權益。

一是匯率,國外不動產交易由於都與當地開發商簽訂合約,因此原則上價金都須以該國貨幣來付款。近期不少人抨擊,海外置產不確定的風險就是匯率問題,一旦貨幣貶值,將會造成不動產價格的減損。

 

亞太國際地產趨勢研究處分析師張漢超認為,各國貨幣的升貶與國際局勢、經濟條件密不可分,在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下,貨幣匯率不可能維持不動。經濟發達國家如新加坡,過去1年貨幣貶值幅度達12%,但若觀察過去10年走勢,星元不貶反升,增幅約13.5%,由此可見貨幣波動如同經濟走勢一樣有循環起伏,起伏漲跌變數複雜,即使是資深經濟學家也難以精準預測走勢。張漢超說,房地產本屬長期持有資產,不該被視為短期投機商品,因此建議消費者長期持有,才可大幅降低匯率變數造成的影響。

二是合理賺:消費者前往海外置產,通常會透過國內業者來服務交易過程,消費者支付合理的服務費用給合法業者本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近來有民眾向消保團體申訴台灣開發商未依約履行義務的情事,使得交易過程蒙上陰影,政府也因此承受未善盡管理之責的批評。

亞太國際地產區經理曾智偉表示,在海外不動產交易中,某些從事居間仲介或代銷的業者,可能會在模糊的灰色地帶與消費者玩文字遊戲,因此建議消費者,合約內容一定要親自審視,倘若不明白、有疑問,一定要向業者仔細詢問,合約內容也要確認是否為建商所訂定的內容、是否為建商所提供之最佳配套方案、業者有無能力處理後續的進度回報,這些都是消費者簽約前必須考量的重點。

三是前景:消費者決定置產地點前,可就建案品質、區域與國家發展三部分來衡量建案日後的「前景」是否有「錢景」。曾智偉指出,海外購置不動產不比在國內,除了標的物件必備的稀有性與內在優勢條件之外,區域、國家發展都至關重要,考量面向必須更廣」。

張漢超提醒海外房地產投資人,千萬別犯了「從台灣看天下」的毛病。由於國際資訊在台灣的透明度相對不足,片面的國際消息容易造成資訊障礙,猶如以管窺天,導致銷費者錯看國際局勢,因此消費者必須更積極,實際到當地走一回,實地考察當地環境與感受政經情勢,這樣才能判斷是否值得投資,讓自身投入的每一分資產獲得最佳的保障。(時報資訊)

原文網址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